“腦力馬拉松”數智大比拼
——第二屆職工數字化應用技術技能大賽決賽現場直擊
空氣中彌漫著指尖敲擊鍵盤的聲響,一場“攻防戰”在屏幕深處上演;不遠處,無人機靈巧地吊起重物穿橋過洞,機械臂則在編程指令下精準抓取、打磨……12日,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內,第二屆職工數字化應用技術技能大賽決賽進入白熱化,賽場化身為未來工廠與數字空間的縮影。記者走進賽場,零距離感受全國頂尖工匠們如何利用代碼、算法與精準操控,展現“數智”時代的硬核風采。
數據安全守護者:
屏幕前“攻防”11小時
數據安全管理員賽區靜得能聽見呼吸的聲音。選手們凝神屏息,指尖在鍵盤上飛舞,只有屏幕上飛速跳動的代碼,透露著這場“腦力馬拉松”的激烈。場外大屏實時滾動的得分,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弦。這場總時長約11小時的鏖戰,是所有比賽項目中耗時最長的,也是對選手意志與智慧的雙重考驗。
“挑戰非常大,新的知識點層出不窮,要求我們現學現用、即學即用。”來自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福州供電公司的選手鄭原俊賽后坦言,比賽不僅考驗選手對數據安全法律法規、基礎理論的掌握程度,更側重于AI(人工智能)安全實踐、數據攻防對抗等前沿技術的即時應用能力。
曾在中國移動福建有限公司泉州分公司擔任基礎通信網維護工作的林煜豪也參加了這項比賽。他曾參與廈門金磚峰會等重大活動的網絡安全保障,手握機房自動巡檢機器人等多項創新成果。談到比賽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環節,他說是AI大模型問答。“要通過技巧,從AI大模型那里獲取一些它不愿透露的知識,然后進行一個AI大模型的越獄攻擊,這個題目很新穎。”林煜豪說,賽題模擬真實業務,直接提升了他對數據加解密、數據脫敏、數據分類分級技術的掌握深度,受益匪淺。
問及為何此次大賽會瞄準去年剛“入列”的新職業,該項目裁判長金建軍表示,該職業人才緊缺,希望通過大賽為國家推動相關立法做準備,并帶動相關行業的人才培養。
無人機“全能王”:
組裝穿越投放一氣呵成
在無人機裝調檢修工賽項現場,速度與精度是求勝法則。選手們首先要在120分鐘內,像拼裝精密版“樂高”一樣,將一堆零件變成一架無人機,任何線纜連接或校準的疏忽都可能導致“炸機”。隨后,選手需操控無人機吊載重物,以每秒3米的速度勻速繞樁,再靈巧地穿過橋洞,最終將重物精準投放到指定地點,并在5米高處穩穩懸停30秒。這些對選手的操控細膩度要求極高。
“上次大賽比的只是無人機的應用,這次從無人機‘硬件’的精密裝調,到‘軟件’的智能飛行控制,再到‘應用’的實戰吊運任務,每個環節都緊扣行業一線需求,每一項技能都映射著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脈搏。”無人機裝調檢修工賽項裁判、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漳州供電公司高級工程師陳杰說。
來自福建電力泉州供電公司的陳鍇,剛工作兩年就參加國賽。小伙子感慨地說:“比賽用的飛機控制難,沒避障,且在室內用不了定位系統,對選手的操控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對于平常用慣了專業無人機的他來說,組裝完全是一項新技能。“才做一半,已是滿頭大汗。”
“未來,無人機不僅是流水線上的工人,更將是各行各業的能手。比如,它可以代替人登上電塔檢測甚至開展維修作業,也能在噴灑農藥的基礎上,監拍農作物長勢、進行蟲害預測或監測等。”該賽項裁判長邵瑰瑋說,大賽旨在強化選手對無人機操控原理的認識,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填補“無人機+”的數字技能人才缺口。

選手(右一)隔著安全網操控無人機參加決賽。
搭建“智慧大腦”:
打磨未來無人工廠
在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實操比賽現場,記者看到,每個選手的比賽場地,是一個10多平方米的空間,這里有電腦、機器臂、工作臺等。只見選手們精心編程,讓機械臂動了起來,然后按照指令,精準完成一項項工作。
該賽項副裁判長渠金才說,工業機器人在從事可預測、可感知、重復性工作等方向可替代人工操作,從而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勞動強度。此次比賽設計了仿真系統構建與測試、設備檢查與診斷、工作站檢查與測試、系統運行與優化、數字化遠程運維與狀態監測五大模塊任務,并考核選手的職業素養與安全意識。
“編程沒做好,機械臂可能都無法動起來。不懂維修和應用,工件也不可能完成好。選手要會軟件、硬件、設計、維修,傳遞的就是一個無人工廠‘智慧大腦’理念。”一名剛完成比賽的選手說。
渠金才介紹,上屆大賽也有工業機器人項目,是以焊接工種偏機器人操作為主要考核方向,本次比賽則增添了許多數字化元素,覆蓋了工業機器人的多數產線應用。“首屆是夯實基礎,本屆則是綜合應用。目前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是急缺工種,未來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廣,對綜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大。”
來源:福州日報
編輯: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