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義熔為兩個月大的患兒做身體檢查。記者 潘溫祥 攝
10月23日上午,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福建醫院(福建省兒童醫院)的病房內暖意融融。來自西藏昌都洛隆縣的7歲女孩卓瑪(化名)和她的18位小伙伴,收到了醫院準備的暖心禮物:新書包、故事書、玩具和一枚象征勇敢的“正好小勇士”獎牌。這批于10月13日抵榕的19名患兒病情正逐漸好轉,預計下周即可返回昌都。他們的笑容,標志著“愛在昌都 情暖童心”先天性心臟病救治項目經過4年耕耘再結碩果,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累計救治患兒52名,此前3批救治的33名患兒已全部康復。
生命接力
從高原到海濱的“心”旅程
這是一場精心策劃了4年的生命接力。10月中旬,19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醫療團隊的護送下,跨越約3000公里,從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的西藏昌都地區,抵達東海之濱的福州。
“昌都地區的先心病篩查已持續了4年。”醫院執行院長陳杰告訴記者,4年來,醫療團隊累計篩查超過5000人次。“從篩查、轉運到安排手術,我們在一到兩周內就能完成。”
這條生命通道的背后,是完善的保障體系。從篩查、集中轉運到住院治療的全部費用,通過醫保、公益基金及醫院支持等多渠道覆蓋,確保了患兒家庭“零負擔”就醫。“基本上讓他們衣食無憂。”陳杰說,這切實解決了患兒家庭的經濟顧慮。
10歲的拉姆(化名)是這批小患者中的一員,第一次來到福州的她,對這里的一切充滿好奇。“感覺福州風景很美。”她笑著說,“我想祝這些幫助我的醫生和護士阿姨健健康康,萬事如意。”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大家共同的感激。
技術攻堅
閩滬協作突破復雜手術難關
救治規模的穩步擴大,建立在應對復雜病例能力的提升之上。據院方介紹,本批救治的19名患兒中不乏危重復雜病例。
“今年手術的難度明顯增加。”陳杰表示,“我們收治的患兒中,包括肺動脈吊帶合并氣管狹窄等復雜病例。”這類手術在國內能開展的醫院較少。醫療團隊成功為一名患兒實施了氣管狹窄矯治術,最小收治患兒僅兩個月。
技術的提升得益于上海與福建兩地緊密的醫療協作。作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在此次行動中派出了心內、心外、體外循環領域的專家團隊。“我們這里跟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進行技術平移,高難度手術也是在合作的情況下順利完成的。”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陳強說。這種“專家常駐、技術共享、管理同質”的合作模式,確保了復雜手術的順利開展。此外,福建省血液中心全力保障項目的臨床用血需求,為手術的成功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手術方案上,團隊堅持“一人一策”。醫院心血管內科執行主任、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常駐專家陳軼維介紹,團隊綜合運用微創介入封堵、傳統開胸及雜交手術等不同術式,并為患兒啟用專業設備進行低劑量心臟檢查,在提升診斷精確性的同時,將輻射劑量大幅降低。
愛與希望
是“補心”更是“暖心”
治愈,遠不止于手術的成功。醫院引入“正好公益”項目,通過游戲化互動和獎章激勵,幫助年齡較小的患兒克服對手術的恐懼。
“除了關心他們的疾病本身以外,我們也關心小患者的心理。在慰問活動中,有的孩子從最初的恐懼躲閃變得能主動與醫護人員交流,這也證明我們工作做得越來越好。”陳杰說。
醫護人員的關愛更延伸到了患兒返鄉之后。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醫師鄭義熔自費為一名需要持續進行呼吸道治療的患兒購買了便攜式霧化儀,讓他帶回西藏家中使用。“回去后的康復同樣重要。希望這個小儀器能幫助他更好地恢復。”鄭義熔醫生說。這一份細心呵護,確保了治療的連續性與有效性,讓關愛真正貫穿始終。
卓瑪的媽媽欣慰地表示:“我們是第一次來福建,現在卓瑪恢復得很好,我也很高興。”這份跨越山海的溫情,也是這項醫療援助中最動人的部分。
隨著這些小患者即將康復返鄉,長期的健康守護才剛剛開始。醫院已建立起全周期的隨訪體系。“患兒們手術完成后,我們會定期進行隨訪。”陳杰說。
更重要的是,項目正從“輸血式”救治向“造血式”幫扶轉變。福建省衛生健康委派出的醫療隊長期援建西藏昌都市婦幼保健院,致力于提升當地診療能力。4年間,從首批9人,到如今單批19人,累計52名患兒重獲“心”生,這條跨越三千公里的“心”路連接著福建與西藏。未來,該院將進一步擴大篩查范圍、優化治療方案,為更多西藏先心病患兒帶去希望。
來源:福州日報
編輯:黃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