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漁業周活動現場人潮涌動,一位67歲的臺胞緩步而入,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聲音洪亮。他叫黃紹彭,是臺灣優良農業跨域供應鏈整合協會大陸首席代表。此次來榕,他不只是來參展觀摩,也為一件舊事而來。

黃紹彭(右)與大陸漁業代表交談。記者 池遠 攝
這件事,要從40多年前說起。1982年,剛從臺灣大學畢業的黃紹彭被派到馬祖服兵役,他用一年半的時間在北竿島建了一座農場,與當地人結下了深厚感情。
1986年,他再度來到馬祖,從事漁業資源調查。一次出海,讓他至今難忘:“馬尾到馬祖這片海域,是天然的漁庫?!彼种讣殧?,“石斑魚、紅石斑等魚類在這里長得好;更特別的是,這一帶是南北方貝類的交匯區——北方貝類可越冬,南方貝類也能適應,別處就沒有這種生態結構了?!?/p>
這片福馬之間的海,從此成了他記憶中的“藍色坐標”,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個問號:有沒有可能在這片獨特的海域,探索兩岸漁業合作的新路徑?
“30多年前我第一次來福州,還沒有福馬‘小三通’?!秉S紹彭說,那時兩岸還未通航,從馬祖到福州,要繞好幾個口岸轉機。如今,福馬“同城生活圈”正加快構建,來往越來越便利,也讓他看到更多合作可能。
這次來福州參加漁業周,他特地選擇住在馬尾瑯岐島。“漁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正在研究是否可以通過馬尾與馬祖合作,在福州附近海域打造一個具有生態文明價值的漁業示范區?!秉S紹彭說,他希望借助福馬“同城生活圈”的優勢,打造一個兼具文化、生態和技術的農業合作平臺。
在他看來,兩岸農業合作,不只是產業對接,更應承擔三重責任:環境責任、社會責任、文化責任。提到文化,他的話更多。“我父親是山東人,所以我從小深知,兩岸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黃紹彭說,“而福馬兩地地緣近、血緣親、語言通、習俗同,是最容易推進深度合作的地方?!?/p>
在黃紹彭看來,自己這一代人肩上有責任為兩岸合作貢獻力量?!稗r業,是連接土地與人心的事業,我希望把兩岸農業合作這件事做深、做實?!?/p>
來源:福州日報
編輯:林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