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全國各地的嘉賓走進福州企業
——探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福州樣本”
一根絲線“織”出跨國集團,一座港口“鏈”起千億集群……當數字之魂注入傳統制造,當智造之翼賦能優勢產業,福州企業正以一場深刻的轉型升級,書寫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樣本。
近日,參加2025年中國(福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論壇的嘉賓走進福州多家企業,探尋這片熱土上產業涅槃、聚變背后的創新密碼與力量。

嘉賓參觀恒申集團。記者 池遠 攝
數字之魂
傳統制造的“智慧涅槃”
阻燃、可再生、高強度……走進恒申集團展館,各類特色材料令人目不暇接。從日常穿著的普通衣物,到消防服、作戰服等特種“戰衣”,紡織的邊界被不斷拓寬,產業形態早已突破傳統的桎梏,邁入數字化、功能化、高端化的新階段。
雄厚實力的背后,離不開恒申對“數字引領、技術為本”戰略的堅定踐行。近年來,企業已建立起以福建福州為中心,輻射江蘇南京、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的三大錦綸6產業鏈數字化生產基地,全面貫通從上游原料到聚合、紡絲、織造等八大環節,實現全鏈條數據貫通與智能協同,在行業中建立起基于數字優勢的競爭壁壘與話語權。
“恒申從下游向上游延伸,直至覆蓋全產業鏈,背后是數字化的系統性支撐與全局優化,這條路徑極具啟示意義。”客商們深入了解企業成長歷程后感嘆,“閩商的成功,不僅在于那股拼勁,更在于對數字化轉型的遠見與魄力。”
近年來,恒申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核心戰略,全面推進智能制造升級。走進企業的智能化工廠,智能設備高速運轉,機械臂精準作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實時匯聚每一道工序、每一臺設備、每一個訂單的數據,并進行智能分析,實現生產全流程的透明化、可優化與自適應。
“福州的一個區就能依托數字化生態,自然形成高效協同的產業鏈,集聚大量企業實現數據互通、產能共享,這種以數字為紐帶的產業協同模式非常值得借鑒。”西向新能源(成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曉說。
【經驗總結】
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核心驅動力,成為不少企業發展的關鍵。一方面,通過建設智能工廠、打通數據鏈條、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重塑生產運營全流程,實現從“人控”到“智控”的跨越;另一方面,依托數據加速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發與應用,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定制化躍升,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
生態之優
政企協同的“雙向賦能”
綠樹掩映下,位于倉山區的瑞科醫藥健康產業園更顯靜謐。作為福州首個采用“政府規劃引導+企業運營管理”模式打造的專業生物醫藥園區,瑞科的成長印證了政府在引導新興產業發展路徑上的有效探索。
參觀現場,最受客商關注的是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智能醫療平臺。演示視頻中,患者只需佩戴輕便的頭部接口設備,便能操控外骨骼輔助行走。
“腦機接口的發展離不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訓練支撐,我們的技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鎮江文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學飛在了解平臺后,主動與主辦方對接平臺負責人聯系方式,計劃推進商業合作。
瑞科醫藥健康產業園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倉山區政府的持續賦能。近年來,倉山區政府圍繞生物醫藥產業推出多項扶持政策,積極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逐步構建起新藥研發、醫療器械、基因測序等五大特色產業鏈條。
“能感受到福州政府開放、務實的工作風格,很好地詮釋了親清政商關系的內涵。”四川憶古軒家居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宇表示,優越的營商環境增強了他的投資信心,“已有部分項目在對接,期待能早日落地,實現共贏發展。”
【經驗總結】
新興產業園區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構建“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協同生態。政府通過頂層規劃與政策引導,吸引高端要素集聚;運營企業則專注市場轉化,構建從研發到產業的創新閉環。同時,要以前沿技術為引擎,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融合,最終在特定領域形成集聚優勢與持續競爭力,實現“筑巢引鳳”的良性循環。
智造之翼
優勢產業的“雙星閃耀”
聚焦光電、智能制造等核心領域,部分嘉賓走進晉安區與閩侯縣開展實地調研,探尋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為區域合作搭建橋梁。
在福州高意集團,嘉賓們被展廳中陳列的激光二極管、高速光模塊等核心產品吸引。一面掛滿專利證書的展示墻,詮釋了企業在光學領域的技術實力。
“二十年后再訪福州,這里的高新技術發展速度令人驚嘆。”益陽市僑興供銷種養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歐陽建勛說,“我們是專程來學習傳統產業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實現轉型升級的。”
走進東南(福建)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裝車間,自動化機械臂精準完成焊接、電池裝配等工序,一輛輛新款純電動汽車在智能化生產線上有序下線。
“為順應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我們持續推進‘智改數轉’。”工作人員指著實時顯示生產數據的中控屏介紹道,通過引入智能系統和自動化設備,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產品一致性也顯著提高。
“福州產業升級的路徑清晰可見。”首次來榕考察的邯鄲市現雷物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現雷深有感觸,從光電產業的“鏈主引領”,到汽車制造的“智改數轉”,傳統產業不是被替代,而是通過智能化改造煥發新生,“這種立足實際、精準施策的升級模式,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
【經驗總結】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福州特別注重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升級,走出一條“老樹發新枝”的特色路徑。一方面,強化政策引導與集群發展,為傳統企業改造提供共性支撐;另一方面,實施“一業一策”精準賦能,針對不同產業特點定制升級方案。這種既夯實共性基礎又突出個性發展的升級模式,不僅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更形成層次分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為其他地區推動產業升級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集群之力
產業延鏈的“聚變效應”
在福州最南端的江陰港城經濟區,一座座現代化化工裝置巍然矗立,構成一幅氣勢恢宏的工業圖景。
萬華化學(福建)有限公司以全球領先的技術為核心,構建起堅實的異氰酸酯一體化產業鏈。毗鄰的中景石化,正以全球唯一的BOPP(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全產業鏈模式,將碳三產業鏈不斷做深做透。同時,一條條看不見的“管道”將萬華、中景乃至其他園內企業緊密相連,演繹著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的“多人舞”。
被萬華化學打造的國際一流化工產業園區所震撼,桂林智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啟照說:“萬華的布局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它不僅是產能的擴張,更是貼近市場、快速響應客戶的供應鏈重塑,帶來的綜合競爭力是顛覆性的。通過產業鏈發展壯大的模式是內陸省份企業可以學習的。”
在中景石化,一粒粒塑料米創造的巨大產值令嘉賓們驚嘆不已。“按照產業鏈謀發展,產值呈倍數級增長。”中景石化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全球唯一實現從碼頭倉儲到聚丙烯薄膜完整產業鏈的BOPP企業,中景石化在江陰港城經濟區重點布局了碳三、碳四及氫能利用產業鏈。
創聯宏信(北京)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杜曉尊深有感觸地說:“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化工企業的生命力特別頑強。在這里,我們能直觀感受到什么是‘隔墻供應’。這種地理鄰近優勢轉化為成本與效率的巨大提升,是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典范。當然,這種集群模式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科學規劃和良好的營商環境保障。”
一組數據進一步印證了企業的硬核實力:中景石化在行業內首次實現設備及配件國產化率超99.5%,并創下10項全球與全國首臺套設備紀錄。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彰顯了當代民營企業攻堅核心技術、掌握發展主動權的堅定決心。
北京沃捷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朱曉光對此深表認同:“從中景石化的實踐中,我看到中國民營制造業從‘追趕’到‘并跑’再到‘領跑’的縮影。它們不再滿足于規模擴張,而是敢于在核心裝備技術上打破壟斷,這正是‘中國制造’真正的底氣所在。我們服務的許多企業都依賴這些化工原料,此次參觀讓我對產業鏈結構的理解更為深入。”
【經驗總結】
新時期民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正從“單兵突進”轉向“鏈式生態”的集體博弈,福州民營企業的成功經驗可歸結為三點:一是強化“鏈主引領”,通過龍頭企業上下游協同,將地理優勢轉化為成本、效率和響應速度的系統優勢;二是堅持高端化方向,以全球領先項目和技術消化實現從規模擴張向技術驅動的戰略轉變;三是筑牢自主可控底線,通過關鍵裝備國產化突破技術壟斷,掌握供應鏈安全與發展主動權。三者協同發力,形成了產業共生、價值共創的強大“聚變效應”,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生動范本。
來源:福州日報
編輯:林昱星